2015年開始,
浙江青田姑娘徐曉曉穿越大半個中國,
拍攝了8位生活在小城鎮(zhèn)的中國人
自己造飛機、實現(xiàn)飛行夢想的故事,
并集成攝影集《后院里的航空學(xué)》。
他們背后,是中國過萬的民間飛機愛好者。
《后院里的航空學(xué)》攝影系列
在自家后院造飛機上天的中國人
開始這段瘋狂且艱難的追夢之旅時,
他們大多已年過40歲。
靠自學(xué),在自家后院、屋頂,
用田里干活的麻布、舊汽車的座椅
等最普通、廉價的材料,
設(shè)計、制造屬于自己的飛機。
其中有一些人成功地飛上天,
另一些人也沒能如愿,
有的甚至從半空摔下來,臥床不起。
“很多人只看到他們花了二三十年
就飛了20、30米,
而我看到的是他們傾注了幾十年的生命,
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?!?/p>
一條與徐曉曉視頻連線
這一系列攝影作品被多家國際知名媒體報道,
世界被這群中國民間飛行家們的
精神和創(chuàng)意所震撼。
5月末,一條與攝影師徐曉曉連線。
自述 | 徐曉曉
編輯 | 朱玉茹 責(zé)編 | 陳子文
平凡生活中的浪漫追求
最初知道這群人,是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很小的報道。一群和航空毫無關(guān)系的普通人,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,做著一件被眾人認為不可能實現(xiàn)的事情。
他們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的這種浪漫追求,讓我非常好奇:他們堅持不懈的熱情是從哪里來的?如何克服技術(shù)和安全上的難題?又怎樣在現(xiàn)實生活和夢想之間做平衡?
民間造機者的試飛影像記錄
2015年初,我決定去拜訪這些人,記錄他們的故事。我打電話給當(dāng)?shù)馗鞣N渠道,甚至直接去村子里挨家挨戶敲門問。這個圈子不是太大,只要找到一個人就能聯(lián)系到其他的人。
最后,我花了10個月,拍攝了浙江、四川、廣東3個省份的8位民間造機者。
王強與他設(shè)計、制作的飛機
居住在浙江慈溪的王強是我見到的第一位,也是圈里的名人。不少民間造機者是從他的故事里受到了鼓舞。
王強出生于1976年,因家境貧窮,很小就去外地打工,從事理發(fā)工作。
1990年代《航空知識》雜志文章
1997年,21歲的王強無意看見一本叫《航空知識》的雜志。那時他還從未坐過飛機,只遠遠地在天上看見過,雜志里的圖片讓他第一次了解到飛機里面的樣子,還有不同的種類。
看得多了,王強開始照著雜志里的樣子做些小模型,就用家后面竹林里的竹子、田里干活的塑料布這樣的材料,不花一分錢。前前后后至少做了20架,但是都被他媽媽劈了燒柴了。
飛機的部件幾乎都是王強自己用舊物改造的
王強也不放棄,模型越做越大。他不畫圖紙,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買幾根破鐵管焊出架子,18塊錢一根,一共用了6根。發(fā)動機是用老雅馬哈摩托車的發(fā)動機改造的。
2005年7月份,他第一次試飛,行前測試一直出問題,直到黃昏才弄好。當(dāng)時飛得很低,只有2米高,但是在場所有人都沸騰了,王強自己也很是驚訝。
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飛行練習(xí),這架飛機最終飛到了400米高。王強家距離試飛的地方有兩公里路,他每次都要和住在隔壁的壯漢兩個人扛著機身從農(nóng)田里穿過去。
王強在郊外的馬路上開著自己飛機
剛開始的時候,王強和別人說自己是造飛機的,很多人不相信。有一次他騎著輛破摩托去加飛機的油,被工作人員鄙視,說他有毛病,結(jié)果過一會兒他真的把飛機開去了加油站?!澳侨硕忌笛哿恕<油炅宋矣烷T一踩,唰的一聲就開走了?!?/p>
王強曾一度想專職搞飛機事業(yè),但是很難維持經(jīng)濟收入,家里還有孩子要養(yǎng),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造飛機。
目前,王強的飛機最高已經(jīng)飛到了1500米高,他還致力于為其他民間造機者提供買得起的配件。他對我說,“中國這么大,愛好者這么多,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創(chuàng)新和設(shè)計,遍地開花,那該有多好?”
王強在圖紙旁畫的畫
王強的兒子,他說“爸爸造飛機,我長大了要造火箭”
賠錢、賠時間、甚至賠命的‘三賠’事兒
和圈子里的不少人比起來,王強的經(jīng)歷算是幸運的。我至今還記得拍攝中他們常說的一句話,“做飛機就是個賠錢、賠時間,甚至有可能賠命的‘三賠’事兒?!?/p>
袁相秋在自家天臺試飛自制的飛機模型
1952年生的浙江臺州天臺市人袁相秋,20歲就開始研究飛機,等到40歲才有能力著手制造。他回憶,“周圍全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(nóng)民,我上哪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啊?!?/p>
1996年,袁相秋去縣城買年貨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《航空知識》雜志,坐在門口臺階上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,直到天黑,把年貨忘得一干二凈,回家被老婆大罵一通。
袁相秋造過8架飛機,現(xiàn)在只剩下3個輪子,其他的都被家人當(dāng)廢鐵賣了
之后,他改善了第四架自制飛機,并成功上天。盡管飛行高度大概只有1米,時間只有幾秒鐘,袁老依然激動不已。
這幾年因為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,場地受限,他已經(jīng)沒辦法再造飛機了。他給孫子取名“晨翔”,因為自己的每次試飛都是在清晨,想把夢傳遞下去。
曹正書在家中
四川綿陽安縣的曹正書因為家窮沒有讀過書,一字不識,圈內(nèi)廣為流傳的飛行雜志他完全看不了,全靠自己摸索。
他稱量鴿子的身體比例,以此為模版設(shè)計;還在自己家辦了個簡陋的農(nóng)機維修站,幫村民維修各種機械積累經(jīng)驗,順便撿些別人不要的部件改造了用在自己的飛機上。
曹正書的工作臺,他夢想著能造出雜志封面上那樣的直升機
從1984年開始研制飛機到現(xiàn)在,老曹造過的飛機多到自己都數(shù)不過來,卻沒有一架成功地離開了地面。
村里不少人嘲笑他,還有人跑去偷他的機架和發(fā)動機賣廢鐵,但今年已80歲的曹正書依然在堅持,每天睡覺都要守在模型旁。
退休后,金紹智開了一家小診所
1944年生的金紹智是個航模發(fā)燒友,2007年退休后開始造飛機。也許是航模知識的加成,他先后改造和自制的數(shù)臺飛機都成功升空。
2013年,他在和另一名發(fā)燒友一起試駕自制機時從空中摔了下來,昏迷了一整天,小腿骨折,腸破裂。
金紹智發(fā)給徐曉曉的試飛視頻,他起名“你開車我開飛機”
家里人被嚇得不輕,金紹智卻不以為然,修養(yǎng)了不到8個月,又開始了飛行訓(xùn)練。他說,“我這不是瘋狂,是熱愛!”
后來,家里人沒辦法,只好通知交通局,一看見金紹智拉著飛機出現(xiàn)在麗水的路上,就把他攔下來請進局里,直到天黑才讓他走。
金紹智在試飛時放開雙臂
“我現(xiàn)在都用汽車拖著飛機上高速,去附近的城市飛?!苯鸾B智悄悄告訴我,淘氣的神情還像個小男孩。
受傷的蘇桂濱一聊起做飛機就變得精神起來
潮州的蘇桂濱12年前進入這個圈子,制造了超過50臺旋翼機,總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,高度超過4800米。
他的零件都是東拼西湊的,座椅是摩托車上的,操縱桿是游戲機把手。家里人覺得他不務(wù)正業(yè),妻子甚至說你不要拖累我了,離婚算了。他不受動搖,但總提醒自己要更謹慎,每次試飛心里都掛念著家人為他擔(dān)心。
事故后,只能臥床的蘇桂濱
不幸的是,蘇桂濱在2014年的一次試飛中發(fā)生意外,飛機撞上電線桿墜落,他神經(jīng)受損下半身失去知覺,目前只能臥床養(yǎng)傷,不知道能不能完全恢復(fù)。
“我躺在床上,每天做夢都想開飛機飛到我們家門口那座山上看風(fēng)景。我的夢想依然沒變,活到老,飛到老?!彼嬖V我。
蘇桂濱以前總在家里的天臺上做飛機,女兒放了一個風(fēng)車在那里祈禱他能早日重新飛行
腳踏實地,把不可能變成可能
在很多人看來,他們就是一群瘋子,花20、30年,賭上一切,就飛了20、30米,有的還“一事無成”。但在我看來,他們是一群英雄,傾注幾十年的光陰,向所有人證明“不可能的事情”也可以被實現(xiàn)。
他們中絕大多數(shù)人的夢想都很樸素,就想飛過家門口的那片油菜花的高度。但也有不少民間造機者懷揣著超越個人的志向。
張斗三和他自己設(shè)計、制造的飛機
張斗三是這群人中最天馬行空的。他小學(xué)沒畢業(yè),航空知識近乎為零。最初所有人都覺得他在“癡人說夢”,零件工廠還開出過80元一個螺絲的天價,就為了嚇跑他。
這些都沒能阻止張斗三。1998年,經(jīng)過3年的努力,他終于打造出第一架輕型飛機,并試飛成功。在8.5米長的雙翼上,張斗三寫著:“我來自潮州,愛拼才會贏?!?/p>
張斗三的草圖和模型
現(xiàn)在他正在制作第五架原創(chuàng)飛機,他告訴我這將是一架適應(yīng)在樹林和山谷間飛行的直升機,希望研制成功后能在發(fā)生災(zāi)難時幫助救援。
“現(xiàn)在的社會觀就是要賺錢,你不去賺錢還老花錢,人家都說太笨了。但是我的人生價值不是這樣衡量的,我就是要做自己的發(fā)明,做對社會有貢獻的發(fā)明?!?/p>
何東飆和他的飛機工廠
浙江蕭山人何東飆原本做環(huán)保設(shè)備,11年前對飛機產(chǎn)生興趣,組建了一個造機團隊,目前已經(jīng)造了超過25架飛機,甚至得到了商業(yè)市場的肯定。
他幻想,“以前學(xué)開汽車家人都會反對,覺得不安全,現(xiàn)在這已經(jīng)是一種基本的技能。也許30年之后,人們見面會問‘你有沒有飛行證?’小鎮(zhèn)之間大家開飛機串門一下就到了。一代一代地傳下去,相互幫助,以后會到這種水平的?!?/p>
徐斌早年造飛機時的照片,村民都圍著他看熱鬧
徐斌作為圈內(nèi)的首席工程師和試飛員,心中也有同樣的愿景。
從18歲有飛行夢到真正飛上天,他花了14年。32歲的時候,他駕著自己的飛機,飛了25分鐘。發(fā)動機是他網(wǎng)購的,駕駛椅是汽車上拆下來的,機翼、機身及旋翼都是自己手工做的,一共花了約3萬元。
徐斌和他的民間飛機展覽館
徐斌自辦了一間“民間飛機展覽館”,目前已順利開幕,展示了10幾架民間造機者的飛機。他的夢想是收藏所有中國民間飛行愛好者的作品,并在門口建跑道和辦航展,讓所有感興趣的人有一個見面交流的機會。
拍攝結(jié)束后,我決定和徐斌一起試飛。開放式的機艙除了一條安全帶之外沒有任何的安全措施,我其實挺緊張的。
試飛時,徐曉曉拍攝的徐斌背影和腳下的風(fēng)景
中途我看了徐斌一眼,他開心得就像個孩子,非常地享受。那一刻,我也被他影響。我低頭看見腳下的湖泊反射著夕陽的光芒,那是我見過最美的風(fēng)景之一。
做飛機就像是這群人的生命,他們完全沉醉,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,不做空夢,腳踏實地,很打動我。我想借用這個系列向大家展示一個充滿樂趣和創(chuàng)造力的世界。
拍攝中的徐曉曉
一個無關(guān)名譽、地位、金錢的夢想世界
我出生在浙江省青田縣,著名的僑鄉(xiāng)。
14歲,母親接我來荷蘭,覺得特別陌生,無助、孤獨、封閉,無法溝通,也不被理解。有一種隨波逐流的感覺,腳下沒有根。
徐曉曉返鄉(xiāng)拍攝的系列作品《通往金山之路》
直到2013年,我重返青田縣,拍攝了那里移民村的故事。
青田縣移民村內(nèi)的老人和孩子
村里普遍是老人在帶小孩,小朋友并不知道發(fā)生了什么,問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想還是不想父母,和我小時候一樣。我才知道,原來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故事。
通過拍照,多年來在心里堆積的感受好像找到了一個渠道。它讓我首先尋回了和自己內(nèi)心的連接,獲得一種身份認同,然后通過做不同的項目,和外界建立聯(lián)系。
野長城沿線風(fēng)景(《飲馬長城窟行》攝影系列)
2017年,我從山海關(guān)開始,歷時一年到嘉峪關(guān),拍攝了野長城沿線人們的生活狀態(tài)。
25000公里,空曠的地貌,加上年輕人的離開,大片被遺棄的村落看起來有些荒涼衰敗,這種蒼茫感與我自身的疏離感產(chǎn)生一種共振。
但是我也感覺它經(jīng)常透露著生命的希望。這種對比時常出現(xiàn)在我的照片里,舊與新、被忘記的與未來。
周邊村民多數(shù)以牧羊、種地為生
周邊的村子過著很傳統(tǒng)的農(nóng)耕文明生活。有人在長城上種地養(yǎng)豬,有人在堤樓里擺上了拜祭的觀音像,有人直接住在里面。
路上遇見了一群很有意思的人,長城守護員。他們大部分都是當(dāng)時修筑長城的士兵們的后裔,覺得自己有義務(wù)來保護長城。
長城守護員,梁慶立
梁慶立,80后,不想出去打工,因為要守護長城。他的家人也受他影響,女兒每天都要陪著他一起去巡邏。
許國華展館里的文物
許國華,自費包山護林修護長城,建立展館,對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如數(shù)家珍。
民間流傳的以張鶴珊為主人公的連環(huán)畫
張鶴珊,外號“長城活地圖”,對他守護的10公里長的長城的每一段城墻、每一座堤樓和故事傳說都了如指掌。他守護的這一段至今還保存著明長城的原貌,吸引了不少游客,順便還帶動了附近村里的經(jīng)濟。民間有人專門畫了一本關(guān)于他的連環(huán)畫,畫里他就像是個英雄。
在拍攝他們的過程中,我得到了許多動力,鼓勵我也往自己的目標邁進。
他們和造飛機的人有相似之處,打破了框架,遵循自己的內(nèi)心。他們的世界無關(guān)名譽、地位或金錢,而是通過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,一步一步把不可能變成現(xiàn)實。
特別提示:愛好制作飛機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,自制的飛行器上天飛行是嚴格受到國家管理的,有這方面興趣的人應(yīng)該在有經(jīng)驗的人的指導(dǎo)下進行飛行。魯莽的飛行會出現(xiàn)不可想象的結(jié)果。
影像資料由民間造機者本人和徐曉曉提供。
(來源:一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