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央視
百年企業(yè)“傳家寶”,致敬百年風華。
5月11日起,央視財經頻道重磅上線百集微紀錄片《紅色財經·信物百年》。由百年興業(yè)以來,百家企業(yè)的黨委(黨組)書記、董事長親自出鏡,他們將背后各自企業(yè)的“傳家寶”帶到演播室現場,講述信物背后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,追溯紅色財經印記、探尋中國經濟脈絡。
今日為您講述《進出港人員日記》的故事。
信物名稱:進出港人員日記
信物傳承者:中航集團
信物年代:20世紀50年代
信物印跡:民航創(chuàng)建時期飛行任務的記錄
信物講述人: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、董事長 宋志勇
1965年5月28日,在北京一個機場的停機坪上,一個15人的機組安靜地登上了一架蘇制伊爾18型飛機,他們的表情都很嚴肅。他們即將飛往哪里?又將經歷什么?
1953年,中國民航成立了第一個飛行大隊,這是國航飛行總隊的前身。當時只有83名飛行員,主要來自空軍和“兩航起義”人員,他們肩負著開辟國內國際航線、打破西方對我國對外航空交通封鎖、助力新中國外交“走出去”的重要使命。
1965年5月24日,中國民航總局第一任飛行大隊隊長張瑞藹接到命令:迅速準備伊爾18型專機,執(zhí)行周恩來總理率政府代表團訪問坦桑尼亞的專機任務。
面對沒有先例可循的飛行,唯一的方法只有試航,毫無捷徑。
伊爾18的飛行高度極限為9000米,但出訪必須飛越昆侖山等雪山,基本高度7000多米以上,一切都要在試航中總結出最佳方案。1965年5月28日,《進出港人員日記》記下了這樣的內容:出港,試飛,伊爾18,張瑞藹、劉崇福、徐柏齡…由于時間緊迫,他們只能模仿氣候、地理確定航線,試航成功了。
1965年6月3日,真正的遠航即將開始,《進出港人員日記》再次記錄了同樣的出港機組信息,唯一不同的是航線,一個個國家的名字就是一次次的考驗。
“導航臺沒有訊號,跑道燈也全滅了”,領航員的聲音有些顫抖,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機場突然停電,黃昏中最后一絲光線也即將隱去。張瑞藹的血液一下子沖上了頭頂,復飛?油料不足;降落?看不清跑道。“降落!”時間緊迫,容不得半點猶豫,伊爾18飛機穩(wěn)穩(wěn)地降落在跑道上。
1965年6月11日,伊爾18從非洲遠航歸來,這是新中國民航第一次最遠的國際遠航任務,歷時14天,飛行44361千米。
如今,新中國民航航空運輸周轉量位居世界第二,航線覆蓋六大洲,從最初不到20條發(fā)展到今天5000多條航線,中航載著五星紅旗飛向世界的每一片天空。